茶,还是校办的好喝
出处:北大未名bbs 邓同学被约谈事件之后,我的喝茶经历(转载),原文由 alwnlibp 发表在 Triangle 版。
更新
-
发帖后10~30min后此贴被删,我再次发帖质疑删帖称要在其他平台发帖后此贴被放出。
-
截止现在,发帖后约一个半小时,学院已经第二次联系上家里。迫于压力我不得不退出。非常抱歉,谢谢大家。
4月6日晚上20:30,我在宿舍里看手机,意外地看到邓同学《沈某事件·周一上午9:00我将前往校办申请信息公开》。得知邓同学向校方申请信息公开的意愿。
4月9日早晨约9:10,出于对校园问题的关心,我前往校办公室,带着《信息公开申请表》,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尽早使事情得到解决。
是的,我是递交信息公开申请表的十名师生之一。
在我申请信息公开之后,班主任老师联系我,和学院的学工老师一起,进行了一次大约四十分钟的谈话。
我决定公开我的约谈经历有三点考虑:
第一,保证信息公开,确保交流通畅。这是校方与同学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有同学担心我的状况,但是大多不了解我约谈的经过,因此对校方存在不满情绪,信息不公开不利于双方沟通;
第二,打破学生群体的偏见,为北大热心同学证实清白。由于部分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学生容易被煽动的群体,进而使热心同学们被污名化。我希望以亲身经历证实并非如此,并表达北大同学推动校园进步的决心;
第三,鼓葬北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事务。我之所以申请信息公开是出自我深思熟虑的判断,虽然目前被学校约谈,但是参与信息公开并非错事,这是学工老师也反复强调的,希望关心此事的北大同学,能够与学校一起将事情解决
以下是我与老师们的谈话经过。
当时我是与两位老师同时交谈,但在下文当中,将不特意区分哪位老师所述。
我刚坐下来的时候,两位老师笑着问,知道是来干什么的吧?很富有亲和力。总的来说,老师的意思是学院是为了我好,希望我不要被利用,我也表示理解。
直至最终结東谈话时,我们都是笑着结束的。
当然,这中间的过程却是更为重要。
不过,谈话技巧的确能遮蔽许多东西,细心的读者可以尝试从下文当中读出点什么。
一
尽管在提交申请之前我没有预料到会被约谈,但接到老师的电话时我并不意外。毕竟看到了报道此事的公众号被封禁、相关内容被删除,也会有一些預感。况且在约谈前,我的一些朋友率先被老师以其他理由叫去聊天。约谈当天的早上我才进行了体测,感到疲倦的我在三点钟下课后回到寝室小睡了一会。不料室友把我叫醒,让我赶快回老师的电话,我赶紧下床看了眼手机,看到了三个未接电话,接通后老师说让我去一趟办公室,有的事情要和我聊一聊。本着不耽误老师时间的想法我即刻出发。
虽说约谈可能在大家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可我深知我的行为是完全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制度的,因此内心轻松、愉快地前往办公室,想要和学院老师表达我希望积极参与校园事务的意愿。刚出电梯,我就看见了似乎等候多时的老师,两位老师和我一起进入了一个房间,较大的会议室里三个总让我觉得有点空旷。
二
当我坐下来之后,两位老师非常快地进入正题。
老师问:对于沈阳事件,你当时是如何想的呢?
我听到老师的语气比较温和,稍微放松了一些,很自然地回答,自己大概是从陈小武、王攀之后很自然关注到沈阳事件,在阅读相关新闻,仔细考量后,认为校园开会记录里面可能存在有价值的信息,加之学校规章制度允许我们申请信息公开,于是我就去申请了。
老师露出比较惊讶的表情,对我的回答似乎充满意外,问了句,哦就这么简单?
我心里有些好笑,有些不满:似乎来此之前已经对我有了预判一般。至此之后,我就有点如履针毡,仿佛被审讯一般。
接下来果然越來越像是审讯。
老师连续问了N个问题:
“你们当时是七八个人一起去的?”
“你们认识吗?”
“你们怎么同一个时间一起去的?”
“听说你们交的表都是一样的?”
“你跟邓宇昊是怎么联系的?”
“你为什么决定采用他提供的模板呢?”
“你们是约好时间一块去的吗?”
“你们希望有媒体出现吗?”
……
我非常坦诚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首先,我不认识去的其他同学;
其次,交表时间当时在推送当中已经写得足够清楚,我没有必要再去联系其他同学;
至于,交表的内容一模一样很简单,在我加了邓同学的个人微信之后,邓同学询问了我的意见,我也向邓同学请教了填表的注意事项,在他发来一份简要的模板之后,我认为可行于是就采用了;
就媒体而言,我个人只希望能平和的提交向学校表达我的意愿。
在这个过程当中,请留意老师重复询问了两次“为什么是同一时间”。
重复问话,这是我这次约谈当中老师常用的一种技巧。倘若撒谎,很容易在第二次问话的时候被问住。我问心无愧,因此没有像老师想的那样,会被“抓住把柄”。尽管过程之中老师尝试用个人的方式缓和气氛,但是其部分带有审讯意味的问题的确有些令人寒心,有些打击了我参与校园事务的热情。
三
将我提交申请表的细节询问清楚之后,老师反复询问我的动机。这也是我们一开始便问了我的问题。我可以借此再明确表态,也许我的回答也能代表校内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观点:学校在周日的确发了处分声明,但是事情仍然没有落幕,当时派出所的探案记录等依然留有大量重要的信息,或许能够将更彻底的事实还原出来。
希望看到此处的大家,能够从审讯的画面感中拉回来,意识到我所做的,无非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一件我绝不认为是有问题的事情。
老师似乎意识到我的不满,笑了笑缓和气氛,继续问道:我们这不是审问,现在我们是特别的迷茫,不知道最近这个事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个事最近比较复杂。现在有比较明确的一些证据,网上的一些言论、动态出现的方式和内容,表现出不像是在校学生组织的简单的活动,最后可能会有其他的一些人正在有步骤的进行事情,甚至说你们这个事情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我不太清楚你们了不了解这些?
老师的语气很真诚,我简单总结一下:你们这个事情应该不简单呐,要是背后有人的话交代一下?
不过老师的用词还蛮可爱的。“迷茫”说出来的时候,我都有些蒙。
但是我确实不理解,事情背后到底是哪些势力,于是我问老师,大概有怎样的言论在背后“推”这个事情?
老师用传播学的角度,向我娓娓道来这个传播规律:
这个事情前后,是一波一波地掀起,对吧?它不是一个正常的传播规律,从我们传播学角度来说,一个热帖,从发酵到爆发,是有一个生命周期,是有一个轨迹的,包括网络事件之类的,它都有一个规律,当它的扩散速度太快或超出寻常的轨迹话,一般的规律显示会有一个推手在后面,就像公关公司专门搞网络爆红一样。那么这个事情的爆发是比较符合公关公司这种推法的事件。一个正常的事件热点不会超过三五天的,但是你看这次它的热点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天了,你看以前那些热点,在没有人作用下是会很快退下去的。
不过听完老师的话,我反倒是越加迷茫:正常的热点事件比如明星八卦什么的不会超过三五天,这个结论可能是对的,但是似乎校方认为北大学生关心校园事务同样仅仅是三分钟热度,关心无辜自杀的高岩学姐同样不会超过三五天,是这样的意思吗?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如今删帖、封号这么厉害,难道没有控制住言论?
当时BBS反应邓同学的事情时,不知多少帖子被删;至于公众号,北门静悄悄和顶个球公社已经被永久屏蔽。
那么这些操作就是正常的吗?
四
我可以看出老师一点也不认同我的观点,虽然老师说不预设任何立场,却给我强调“背后可能有势力”、“发起事件的那几个校友那么多年没回过国”、“为什么这事情不是19,18,17年的时候出来,偏偏是在20周年的时候”、“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老师表达自己看法过后,比较严肃地向我问了一句:你没有这种感觉吗?没有感觉有人在背后推这件事情吗?
我反复强调,我自己认为确实很正常和应当,我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硬搬“传播学”的“理论”。比如反性骚扰这个事情已经积蓄了很久,而且发生在北大,全国人民都在看着,所以这一次的事情这么火,我觉得很正常。
也许老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只好再从细节入手,询问了几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约集合?
你们去之前都知道其他几个人是谁吗?
去的人里面你认识的人多不多?
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
你们一块去的人,交完表之后现在有什么联系吗?
不过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在上文当中回答过了,我的行为纯粹是个人行为,完成之后不曾与其他人联系,但是依然被反复问了好几遍。
尽管我有些愤怒,但十分克制,一五一十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再次用好几分钟的时间,不断解释此事与之前有多么大的不同,显示出此事有多么多么不正常。当我询问具体有什么证据的时候,老师除了“传播学”,就只能三缄其口。
我只好耐下心来,听老师所分享的故事。讲故事的部分占据了我们这次谈话将近一半的时间。
其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比较深刻:
我们现在有点担心,如果真的会有不好的事情,假设真的有别的势力的推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那的确是很糟糕的。我去网上搜了你的名字,看到你父亲写的一些关于你的文章,我相信你父亲包括你本人一定对北大有很深的感情,如果真的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所以对你们内心也是一个冲击吧。另外,这个可能说的有点远,但是如果这个事情沾染上了其他的东西,那我们也很难办。所以我们跟你聊的话,希望你好好考虑或者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人跟你引导这个事情,让你做点什么,我们觉得你在当局,可能很多东西没有看到,所以现在如果有人能够给你一些警惕,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
在这段话当中,提到了我的父亲,同时明确向我提出建议或者警惕。
五
听完老师的告诫之后,我终于能走出办公室。
临走时,老师还不忘提醒,说以后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再约我。
如果我还有什么想说的,只是希望事情早日解决。
谢谢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们。
唯一遗憾的是,在办公室的时候没有喝到校长办公楼里那样的茶水。
茶,还是校办的好喝。
评论请前往 2049BBS.xyz(已被墙)
本站已被屏蔽,分享到墙内时请转本文的 GitHub 原始页面 茶,还是校办的好喝,或者查看可直连的镜像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收录仅供存档研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