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确少一点

By viewer at 2018-11-26

張讚國 2018-11-23

紀錄片導演傅榆在第55屆金馬獎引起統獨話語之争,癥結不在台灣,而在中國。前者可以容忍五星旗在台北招摇過市,視若無睹,不當一回事;後者卻聞台獨而色變,如喪考妣,呼天搶地。兩相比較,中國的確差一點。

畢竟,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小國,誰都可以在任何場合放言高論,包括以上國姿態君臨台北的幾個中國演員,他們不會因得罪台灣當局而身陷囹圄。中國則是言論定於一尊的大國,這些中國演員離開台灣,回到自己的國家後,言論自由立即大打折扣,大概連不說話都不行。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在中國,身不由己。當中國演員,還有一些在中國工作的台灣演員,於微博上争先恐後貼出或轉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文時,我們實在不必苛責。這是中國集體思維的必然後果,更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所預期的現象:中國人欺軟怕硬,盡在言語上逞强,以自凟為樂。

集體思維,簡單說,是一言堂社會化過程的産物,毛病在於缺少創造力和想像力,大家一起唯唯諾諾。在中國集體思維的宰制下,與共産黨相左的另類觀點或視野遂都是異端邪說,不除不快。面對集體思維的高壓進逼,阿Q心態是種可悲的自我防衞機制,拿「他者」出氣,掩飾「自我」的無知、無能與無耻,又經不起推敲。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從貼出的中國地圖看,或許不假,台灣一個小點緊挨著中國龐大的海岸線。仔細想想,除了阿Q外,這句話一點都不值得當真。只要稍有常識與知識,誰都知道,地圖不等於實景,頂多是個理論。理論一旦與現實脱節,就算再說得冠冕堂皇,根本一無是處。

出席金馬奬的中國演員拿的自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儘管他們手中的中國地圖包含台灣,那一小點其實是阿Q的投射想像和假相。事實是,中國的有效領土就是没有台灣這一塊土地,中國人想到台灣走一趟,如果没有中華民國内政部相關單位核准,顯然無法像廣東到湖南或其它省分一様,來去自如。亦即,台灣有自己的主權與自主地位,無關中國喜不喜歡。

不管承認與否,中國和台灣往來之間,終究是國境的跨越與國家認同的歸屬。國家認同或歸屬,不僅是概念,也是操作,兩者都牽涉相當複雜的結構體系。依據Benedict Anderson(1983)在《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擴散思考》的論點,國家的想像是一種心理建構,受到地緣、歷史、社會、政治、文化與語言使用等因素的長遠影響,並非一蹴可及,更難以摧毁於旦夕。

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不論在心理或地緣上,國家的定義與認同只及於台澎金馬,不多不少,飛越台灣海峽後,就是另一個國家的開始,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國以一張台胞證界定進出中國土地的台灣人身份,暗示「兩岸一家親」,不過是捉襟見肘的阿Q手段,未必能改變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與心靈歸宿。

一個簡單的驗證數據是,過去30年來,兩岸的民間互動大致頻繁,幾十萬台商還長住中國,但是自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數可能不會太多。一個心照不宣的理由是,他們跟14億中國人民没什麽兩様,言行舉止都得看共産黨的臉色,如履薄冰。回到台灣後,他們卻是自由人,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下,多少當家做主,免於恐懼。

換句話說,*主,在台灣一點都不少,在中國,硬是缺了一點。民主,少一點,就是民王,再去除民字,便非王莫屬。所謂王者,一言以蔽之,普天之下,盡為吾土吾民。逆我者,或以暴力殺無赦(六四屠城),或在口語和網路上趕盡殺絶(「中國台灣」的文字霸凌)。龍生龍,鳯生鳯,阿Q的後代阿Q一番,就不足為奇了。

從理論到實際,中國的確少一點。不過,中國真正少的,並非地圖上台灣這個彈丸之地,而是「民主」的主字上那一點。中共有9000萬黨員,一黨獨大,中國集14億人口,窮盡洪荒之力,竟然連一個小點都不可多得,從上到下,民王横行,成就了幾世代的阿Q,代代相傳。

民王當道,民主便是奢求。在中國,中共騎在人民頭上,長手無所不在,中國人民即使到了國外,恐怕也還拖著一個無形的鎖鏈,依然身不由己。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約聘専任教授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