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们的青春往事 2 - 叉烧往事
剧本重写完,冯小刚说之前丢的剧本找到了。
冯小刚对王朔说:“这本子我是想着一个人写的,你必须带我去见见。”王朔问:“谁呀?”冯说:“葛优。
当时葛优有戏约,冯小刚力劝他违约推了另一家,说来我们这儿给你当主角。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李东宝(葛优饰)和葛玲(吕丽萍饰)成了很多人的理想对象。
从此以后,冯小刚算是真的进圈了。他开始做编剧,又跟着郑晓龙去了趟美国,联合导演了《北京人在纽约》。
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很多人不希望冯小刚参与导演,王朔说“不让冯小刚参与我就退出。”
等到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找了冯小刚,给他安排了一个愚蠢的老师角色。
姜文看不上冯小刚,每次找他客串电影都是丑角,大多活不过五分钟。
1993年,冯小刚拉上王朔,投资十万块,开了「好梦公司」,王朔是董事长,冯小刚是总经理,公司总共三个人,董事长天天自己擦桌子。
他们几个管公司叫“窑子”,开业当天,王朔没让嘉宾们带贺礼,把公司采购的发票丢在纸箱里,叫冯小刚拿到门口:“让他们抓去,抓着哪张就替咱报销了!”
因王朔的名气,剧本还没写出来,投资就上门了。王朔带着资金和冯小刚四处拉关系,吃吃喝喝了一圈儿,冯小刚的本子却死活写不出来。
王朔又拿了一本自己的小说给冯小刚,让他拍了处女作《永失我爱》。
接着,好梦公司拿了刘震云的小说,拍了电影《一地鸡毛》,虽然没有之前王朔的电影红,但票房还行。随后好梦又拍了几部电影,都反响平平。
1993年,徐帆与男友王志文闹矛盾。在王朔的撮合下,冯小刚和妻子离婚,跟徐帆走到了一起。
也在那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人写的《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拿王朔和张艺谋开刀,说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破碎以及时代人文精神的萎缩。
这件事的影响持续了好几年。
1994年初的一个晚上,王朔,沈旭佳和几个朋友在西苑饭店顶楼旋转餐厅吃饭。吃到一大半儿,冯小刚一脸凝重进来找王朔,有消息说,今后各类媒体均不得报道有关他的新闻。
那一年,好梦公司的三部电影一部都没拍成。《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无一过审。
那会儿王朔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徐静蕾,和沈旭佳离婚了。后来,沈旭佳带着女儿王咪去了美国。
就在王朔离婚这一年,有一家公司投了五百万,拍《我是你爸爸》,王朔第一次当了导演。
在现场,他一直钻车里和叶京聊天,还经常在片场睡觉。最忙的是冯小刚,一溜小跑过来问朔爷你看这个这么弄行么,王朔回一句,你看着办,转头接着聊。拍电影的事儿都是冯小刚在忙活。
后来王朔自己也说过,冯小刚是一个工兵型的导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需要有冯小刚这么个人一直在,但冯小刚并没有这个打算。
王朔说:“我心里暗暗希望,我真正拍电影的时候,他给我干执行导演,当然人家有自己要发展的路,所以最后我对他有点不满。”
1996年,“好梦公司”多部电影被要求停机,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那一年,王朔为好梦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机不到十天,接到了停拍通知。那时,片子已经花进去一百多万。没多久,韩三平告诉他们,《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
冯小刚找到韩三平:“您说怎么改,我们一定好好改。”韩三平说:“改也没用,这片子你们拍不成,赶紧回去吧!”
从北影厂回来的路上,王朔和冯小刚都没说话。
美工给冯小刚打电话,问剧组布景拆不拆。冯小刚神情恍惚地说了一声“拆”,当晚就喝醉了。
第二天醒来,徐帆把镜子递给冯小刚,他看到自己脑袋的右侧露出一块头皮,头发不知去向。
人极度焦虑时会出现这样的斑秃,俗称“鬼剃头”。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自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但那会儿全国掀起了批判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活动,这个剧本被认为是宣扬灰色人生观,再次被毙。
王朔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凭借之前在美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积累的声名,王朔申请了杰出人才绿卡,去了美国。
走之前,王朔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甲方乙方
那是冯小刚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眼看40岁将近,一事无成,没人愿意给他投资电影。
当时中国电影受电视剧冲击,不景气到了极点。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亏损,上影、西影靠借债度日。韩三平为了救市,就想找导演拍点受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张艺谋、陈凯歌这种拿奖的导演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想来想去,想到了冯小刚。
韩三平找冯小刚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生活的电影。冯小刚说:“下岗工人没人爱看,也没人愿意花钱去看,不如咱拍个喜剧?”
这就是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制作费只有340万,但开头就有坦克群的大场面,一辆坦克一点火就是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冯小刚求叶京帮忙,叶京当过坦克兵,托人给他借调了一个营的坦克,还在电影里客串了想过苦日子的土大款。
冯小刚下了豪赌——导演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分账。最终《甲方乙方》拿下3600万票房,接近投资的十倍。
那段时间,冯小刚没事就哼唱一首歌:“1997年,又是—个春天,有—个导演在中国拍了—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这算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一战,但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冯小刚把王朔、叶京全得罪了。
怕被王朔连累,《甲方乙方》上映,冯小刚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回忆起这段儿,冯小刚说:“那些年,我是趴在王朔的肩膀上狠狠地吸了几口血。”
《甲方乙方》筹备时,王朔刚从加州回来,冯小刚让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五万块钱稿费,王朔给扔了出来,俩人闹掰。
叶京问王朔:“你这么讨厌这人,早干嘛了?”王朔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梦开始的地方
1987年,叶京父亲患癌症,时日无多,当时家里人轮流到301医院去伺候父亲。叶京值班的那天傍晚,他临走时和父亲打了声招呼。刚走出病房门,就听见父亲在床上叫了一句:“小京啊,现在冬天外面冷,开摩托车一定要小心,把大衣围脖赶紧系紧了,别着凉。”
叶京答应了一句,然后脑子就懵了,一片空白。父亲从小到大跟他说话都像是教育阶级敌人,从来没对他这样说过话。那一段时间,叶京觉得自己长大好几岁,不能再混下去了。
1995年春节,叶京又想起了父亲,他没回家,一个人喝了几十罐啤酒,留着泪,用圆珠笔在纸上写下了《梦开始的地方》那部电视剧的第一个字。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父亲在医院去世了,儿子跪在地上。其实是叶京为了纪念父亲写的。
《梦开始的地方》完成,姜文和赵宝刚都想做这部戏。
那时冯小刚正忙《甲方乙方》,但叶京的本子也不想放。王朔说: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没跟他合作。
于是,冯小刚说帮叶京搞定投资,拉着他一起宣传《甲方乙方》,说路上还能跟他一起探讨《梦》的剧本。
一路上,冯小刚对《梦开始的地方》的剧本只字未提。叶京发现冯小刚最大的动机是想拉着他打扑克,那段时间冯小刚天天沉迷于打扑克,老凑不齐人。
《甲方乙方》宣传结束,冯小刚要了高价,把《梦开始的地方》投资谈崩了,然后连声招呼都没打,就没信儿了。
被冯小刚放了鸽子后,叶京重新筹备电视剧,拍到一半的时候,冯小刚突然给叶京打电话,差点哭了。
冯小刚说自己想拍电影,但本子是和王朔合写的,必须王朔认可才能拍,但他一直不接电话。冯小刚跟叶京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能请动王老师。
叶京找王朔在酒吧见面,说自己是受冯小刚之托谈《一声叹息》剧本。王朔说要拍就拍跟我没任何关系。叶京说冯小刚也不容易,为了这事都在他面前哭了。王朔来了一句,他就这样。
在叶京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与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小刚开车过来,激动得都迷路了。
2000年,《一声叹息》电影上映后,得了埃及电影节的奖。冯小刚请王朔看,王朔说挺好,但转头就跟媒体说,这片儿把中国电影的弊病全集齐了,另外,埃及电影节的奖也就相当于乡镇企业奖。
冯小刚知道后,抱着叶京痛哭:“朔爷怎么能这么对我。”
那时王朔的哥哥父亲接连去世,朋友梁左也被高利贷逼死。他重新审视生活,觉得自己前四十年是演猴戏给人看,挣了钱也没得到什么快乐。
2003年春节前后,王朔缓过劲,写了《致女儿书》,他对女儿王咪说:“我希望你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让傻逼们知道吗?”
按王朔的定义,冯小刚成功了。
2003年底,《手机》上映,虽然败坏了崔永元的名声,加深了他的抑郁症,但电影票房达到5600万。
2004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剧本改了很多遍,怎么都通不过,刘震云也没辙。
电影局的理由很简单:让贼做主角,没有先例,贼做好事的动机是什么?无奈之下,冯小刚只好找到王朔。王朔一看:“简单,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人心向善,自己这辈子毁了,希望下一代美好,宗教情怀也加进去了,格调一下子就拔高了。”
编剧一听:“王朔太老辣,太聪明了,不服不行。”
《天下无贼》票房过亿,冯小刚摇身成为类型片导演。在投资方眼里,冯小刚已经不次于张艺谋了。
那几年,冯小刚出尽了风头,但制他的人还没出手。
叶京瞧不上冯小刚,但和冯小刚决裂主要还是出于和王朔的哥们儿义气,结果王朔倒先和冯小刚好上了。
为此,叶京好几年没和王朔说话。
叶京越想越气,觉得都是冯小刚搅和的,他闷在家里一年,写了一部电视剧,在里面比着冯小刚捏了一个叫“冯裤子”的人物。
这个人胆小怕事,欺下媚上,遇到点事就哭,最后当了导演,还成了大名。
电视剧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从2003年5月建组开始,到2005年9月30日关机,叶京一共和人打了8次架。
当时叶京在广东拍摄,开始挺顺利,后来因为占用当地街道,镇民不干了。镇上几百人游行,剧组走哪,就在哪捣乱,意思很明显,就是要钱。
这戏本来资金就紧张,叶京把火全撒在当地人身上了,抄起家伙就抡,把人全赶跑了。镇长出来说:“导演你理智一点儿,这样不好,容易出事情。”
电视剧拍的是年代戏,有次镜头前面的一个女演员顶着一头染过的黄头发,叶京急了,脱口就是几句难听话,惹恼了群众演员,双方动起手来。
北京的群众演员头头们紧急开会,决定集体和《与青春》剧组抗衡,让全北京的群众演员都不来拍这个戏。
剧组找来群众演员的头头们协调,恩威并施,才要到人。再次开拍时,因为叶京要求打得逼真,演卓越的文章几乎是在真打,把群众演员打急了,开始反击。
最后,戏里戏外,真打假打已经分不清了。
剧组走马灯似的换人,从开始建组到最后关机,前后共炒掉了66个人,跟到底的只有10个人。
叶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讲公理的地方,我忽然发现,事实证明,用暴力全解决问题,你跟这帮孙子特好,跟丫掏心窝子,没有一件事可以通过好好做事的方式解决!”
这部戏是叶京和王朔的青春,叶京是真走了心,他调侃自己在拍摄现场“比冯小刚还能哭”。
剪辑完成,这部戏因为题材灰暗、台词粗口、情调不健康,一压就是两年。投资方失去了耐心,把52集砍成30集。片子变得“积极正面”了不少,但味道和感染力也被毁得差不多了。媒体采访中,叶京始终拒绝承认30集版本是自己的作品。
直到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全版在网上播出。
为了宣传这部戏,叶京接受了媒体采访,炮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说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三架驴车。
刚好那会儿王朔帮王子文打官司,被媒体追着采访。时隔多年,王朔也抛头露面。
王朔说,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把他看疯了。“当年我放过话,要写一个大小说《残酷青春》,最损写成《飘》,一不留神就写成《红楼梦》。现在不必写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这一段儿我不写了,写不过他。”
那会徐静蕾打电话给叶京,说:“王朔都批评我了,说我再不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没法跟他对话了。”叶京领会了和好的暗示,主动打电话给王朔。
那两年,全网最热的两个人就是王朔和叶京。因为王朔炮轰武侠小说,被金庸迷炮轰,加上他口无遮拦,又成了人们眼中的流氓。
叶京说,王朔多腼腆一个人,愣被人说成是流氓,逼得他自己出来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然后大家又接受了他,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叶京、王朔两人见面,王朔哭着跟叶京说:“我不是名人,傻逼名人,谁是名人我啐谁。装什么大尾巴狼?”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上映,“冯裤子”火了,冯小刚早年间的黑历史也被扒出来了。
有人说:冯小刚用二十年的时间脱掉了这条裤子,随着这部电视剧的上映,一晚上又给穿回去了。
徐帆看不惯,出来打嘴仗:“冯小刚要是只会哭,他能有今天吗?”
冯小刚没在公众场合回应过这事,在2008年的《非诚勿扰》里,设计了一句台词,借葛优的台词服了软:
“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王朔哈哈大笑,联系了冯小刚。
王朔说:“小刚你这个《非诚勿扰》还挺有意思的,我一看老觉得我有下嘴的地儿。”冯小刚说:“你要有兴趣的话,要不你来弄一个续集”,两人一起弄了《非诚勿扰2》。
《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成功之后。冯小刚想向理想冲刺一把,他要拍《一九四二》。
历史纪录改成剧本十分困难,送审过程又一波三折。为了过审,冯小刚欠下人情,必须给春晚当一次导演。 过审的那天夜里,冯小刚醉醺醺地对着王中磊和王中军说:“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
王朔跟他说:“你放心大胆地拍吧,要是赔了钱,我给你写个喜剧,挣了再把这个窟窿给堵上。”
为了王朔的交情,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为王子文安排了角色。
结果首映票房只有2600万,冯小刚最看重的电影票房扑街。很长一段时间,冯小刚自己过不去:“我不该拿公司的钱,来满足我一己之私。这钱我得想办法帮中军赚回来。”
春节一过,他就天天上王朔家泡着,没多久,两人就弄出了《私人订制》。这几乎是冯小刚拍得最快的电影,因为太过简单,直接上手就行。影片上映前,靠预售、植入,成本就收回了。最终票房7.1个亿,分账后全是利润。
年底,《一九四二》拿了奖。冯小刚说:“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 《一九四二》的挫败,对冯小刚影响极大,他觉得干导演没劲儿了。
冯小刚说:“一年一年都在拍电影,我没有了生活。我觉得正在一个特别窄的胡同里长跑,怎么跑两边都是一个墙,越跑越窄。”
其实,王朔当年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比如那会儿说“庄稼长势良好”,王朔套用在伤口上,说“伤口长势良好”,就有了不一样的讽刺意味。当那一套说辞成为历史,王朔的文风就失去了土壤。
马未都说:“我记得王朔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突然觉得精神大厦轰然坍塌,他意识到了,他的长处在丢失,他的生活没了。他本身不是一个刻意写小说的人,就是因为他不刻意,如果他刻意写一定一塌糊涂。”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面的十多年里,叶京依旧在拍大院情怀。后来叶京因为和投资商发生了不愉快,被终止合作。还是冯小刚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出资帮助叶京渡过难关,并亲自出马替他站台助威。
王朔退出后,叶京也基本和外界断了联系。最近一次大新闻也在好几年前:一生没打过败仗的叶京卷入婚外情,被人雇凶打了一顿。
三人在大众面前活跃时间最长的,反倒是才情最普通的冯小刚。 但他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也要先拍两部不想拍的。
去年,冯小刚拍了《只有芸知道》。他说:“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在《芳华》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脱掉了铠甲。我双鱼座,就别伪装成变形金刚了。”
电影上映,口碑票房都扑街了,影评人说要是早十几二十年,电影主人公还能惹人羡慕,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
换句话说,价值观太老了。
作者 | 叉少 |
冯小刚就是龌蹉无耻卑躬屈膝的利己主义者,但还想青史留名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
看下来,感觉冯小刚和王朔叶京(以及姜文)这些大院子弟的隔阂,除了性格、眼界和追求不同,很多来自于原生阶层的差异(看冯对王一口一个“爷”的,咳)。
(一)里面有句话很有意思:
冯小刚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你每说一句话,不是你自己高不高兴,是要知道人家高不高兴,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取悦他人的程度。”
这种人生信条,就是“小人”的一大特征。但是如果说冯是“小人”,我觉得这种“小人”与其说是来自他的人品,不如说是来自他的阶层。(古人所言“小人”,原就是常将社会地位和人品的“小人”混用的。)从下向上攀爬,改变阶层,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善于察言观色看他人脸色行事之人,除了本身的性格和价值观影响,也往往是被生活磨练得如此。相反,出身好的人,很多都带有一种贵族式的“傲”,说是傲气也好,傲骨也好,或许两者都有,但是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傲”。他们往往看不起有“奴才道德”的人——或者说,通过取悦他人向上爬的人;有些人即使自己潦倒也不屑于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