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实验”:为了入戏,这群演员回到了疯狂的1969

By natasha at 2020-07-15

一群入戏很深的演员

采访撰文:潘俊文 文章首发于微信号“凹凸镜DOC”

没完没了的批斗,演员真真假假的“表演”,渐渐地大家都入戏了。叶京顺水推舟,将事情加码,从北京派出调查员,将江思远的错误被上升为“江思远事件”。批斗的语言越来越狠,加入批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将制作好的高帽子挂在江思远头上,并带领大家高喊“打倒江思远”。

从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到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再到丹尼斯·甘塞尔的电影《浪潮》都告诉我们集体会影响一个人,而且让这个人变得很可怕。

七月底,我在西宁FIRST青年影展看到的纪录片《入戏》也一样,讲述一群为了演绎“文革角色”的青年演员,在封闭培训过程中,逐渐入戏,上演“文革实验”的故事。

2010年,导演董雪莹想拍摄一部关于演员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于是通过朋友联系到正在筹拍《记得年少那首歌》的导演叶京。叶京曾经拍摄过关于大院子弟“疼痛青春”的电视剧《与青春相关的日子》。筹拍的新片依然追忆青春,讲述1969年干部子弟薛北京随父母从北京下放到四川宜宾,与一群新伙伴肆意挥霍青春的往事。

因为是叶京半自传性的电影,所以他极其看重,强调所以演员必须回到当年的感觉和状态。以文革时代为指导,所有工作一丝不苟的进行着。董雪莹记录了叶京筹建剧组、选演员、培训演员、正式拍摄等几乎影片诞生的全过程。最后他从海量的素材中挑出了培训演员中出现的故事,剪辑成75分钟的《入戏》。

面试演员结束,被选定的13名演员被带到四川一处废弃的军工厂封闭培训。收缴一切电子产品,穿上文革时期的衣服,不能随意外出。在大字报、标语、红歌的环境里,他们每天喊口号、念毛主席语录、练习台词。一切仿佛回到了过去。

《入戏》用镜头记录下了演员们的转变,从一开始念毛主席语录会绷不住的笑,到后来一板一眼地模仿着文革期间的话语体系和行为准则。观影也从轻松搞笑,变为沉默地凝视,最后甚至感到后背发凉。

封闭培训因为饰演江思远的演员向叶京请假回家看望病重的爷爷,发生了改变。叶京给培训的另外一个演员打了电话,希望他们认真对待这件事。很快,这位演员将13名演员召集起来,开了个批斗会。

江思远要求回家探亲的愿望被解读成了私心过重。演员们指着墙上一张写有“斗私批修”的文革式海报,言辞激烈地指责江思远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之上。他们痛斥江思远,毁了整个剧组,让新戏不能按时开机。几个演员说到伤心处,流着眼泪讲述了自己的艰难状况,称这部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机会,而江思远破坏了他们的前程。

没完没了的批斗,演员真真假假的“表演”,渐渐地大家都入戏了。叶京顺水推舟,将事情加码。第三次批斗会时,他从北京剧组派了执行导演和剧组统筹两位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员”进驻培训地点。

江思远的错误被上升为“江思远事件”。他们一边传达剧组的意思,一边将前两天批斗江思远的话又重复了一边。演员们则配合“演出”,将制作好的高帽子挂在江思远头上,并带领大家高喊“打倒江思远”。批斗的语言越来越狠,加入批斗的人越来越多,江思远整个批斗过程都以泪洗面。

最终,江思远离开了剧组,不久电影顺利开机,纪录片在群情激奋的电影拍摄镜头中结束。

很多人认为《入戏》节奏快,时间短,看得意犹未尽,但董雪莹说,她权衡了很长时间,如果加上很多素材反而会影响影片的力量,她想让《入戏》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拳头”。

相对于对文革的过度解读,董雪莹更希望将《入戏》理解成为一个心理学事件。在一个特殊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区别极大的环境下,人会如何表现自己并且改造自己的行为。

https://matters.news/@935593258/文革实验-为了入戏-这群演员回到了疯狂的1969-zdpuArRLyD1g7voKCJo85beSDZ2JyM9REqKYQo2EwxB7wqQdd


electron8964 at 2020-07-14
1

像“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样的研究,现在是肯定不能被批准的(至少在美国)……

群体氛围和权威压力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也与此有关。

爱狗却养猫 at 2020-07-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