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中国 Escape from China
接近闹市区时车子开始减速,窗外的街景也清晰起来,以红黄为主色调的中餐馆的招牌鳞次节比,大多是重口味的川菜和鲁菜。“这里是华人聚集区”,他伸出粗壮的手臂指着窗外说,眼角溢出一丝难解的笑容。
他叫C,留学来这边已经三年多了。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今天第一次见面。他似乎很健谈,至少在网上和刚才在高速公路上时都是如此,他说自己正在申请政治避难,读了一个硕士没心情再读第二个,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通过难民身份留下来。
车速更慢了,窗外陆续有行人看向我们,像在揣摩一只贸然闯入陌生林区的稀有动物。他断掉了方才的滔滔不绝,神色稍显紧张,双手抠在方向盘上,凝视前方。我摇开车窗,立刻便有江浙一带的口音飘了进来,偶尔也能听到几句广东话。
“他们已经订好位子了,你先过去,如果他们还没到,你就跟老板报老陈的名字”,C嘱咐我说。老陈似乎在此地有些头脸,我虽然没见过,倒也早有耳闻,据说举着老陈的名字在这一代吃饭能打折。我一直以为那是个笑话。
这家中餐馆还是不错的,干净整洁,除了墙上那张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福字挂饰之外。老板看起来很热情,甚至热情得有点儿潜台词太多了,有点费解。
“中国”的浓缩版
坐定后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C僵硬的表情依旧没有松弛下来。“我不常来这边。要是给我说,直接去家里吃,我很烦听到这些中文”,他摆着手,操着一口与周边截然不同的纯正京腔儿。
C家在北京是中产偏上,两代长辈都在体制内谋职,用他的话说是“跟体制沾边儿,也没摊上多少实惠”。不过为什么要申请难民呢?一来有望投资移民,二来凭他的专业也比较容易技术移民,却偏选了这么一条难走的路。
他摇摇头,“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还是个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就是说,你家里不知道申请难民这件事?“怎么可能让家里知道?他们还等着我回去光宗耀祖呢”,他说。
C告诉我,从小到大都是家长包办一切的,就连出来留学也是爹妈在朋友饭局上跟别人比出来的决定,“就像你所知道的,这些中老年坐在一起光剩下比孩子了。一桌饭局上要是有俩孩子在国外的爹妈,其余人基本就没脸再吃了”,他呵呵着,“你支人拿孩子当附属物,跟皮带手表一样,是摆出来较量层次的。你支家庭就是整个社会的微缩版,体制什么样,体制内家长就什么样”。
他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措辞习惯,倒也容易听懂,因为有规律:名词前加上一个“你”字,代表的是不被认可的东西,如你支,指的就是中国;相反,名词前加上一个“我”字,代表的是被认同的东西。从我们开始交流那天起直到现在,我只听到过一种加了“我”字的名词,就是脚下这片西方土地的国名。
https://steemit.com/life/@iyouport/escape-from-china
补充链接
https://steemit.com/life/@iyouport/escape-from-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