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两个天堂
梵高出生于1853年,逝世于1890年,37年的生命里,从事绘画的时间只有10年(1880-1890)。令世人震撼的梵高艺术,就出自这短短的10年。
梵高早期在荷兰创作的艺术品风格灰暗,但也不乏精品,如“吃土豆的人”;后来到巴黎之后的作品变得明亮多彩。要理解这种变化,就要了解梵高的宗教背景。
梵高一生的艺术追求,可概括为两个天堂:hard paradise and soft paradise.
梵高出身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新教牧师。这家人跟艺术的关系也很紧密,梵高的祖父有6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是艺术品商人。
跟大家心目中那个神经质不合群的印象不同的是,梵高最初跟随一个叔叔学习做艺术品生意,并且还比较成功,20岁的时候挣得钱就已经比他的父亲还多。然而,在一次暗恋表白失败后,他陷入一定程度上的抑郁和自闭,并转向宗教寻求救赎。
他的宗教信仰日益加深。在一连串的宗教学习之后,他到了比利时一个矿区做传教士。矿工的生活非常艰苦,梵高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吃住都和矿工们一起,力图在精神上与之保持一致。此时,他追求耶稣基督般的奉献精神,认为只有和大众一起受苦,才能抵达心中的天堂。然而他这种极端的传教方式引起教会不满,被教会开除。之后梵高开始学习绘画。他的hard paradise追求延伸到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到荷兰当时最穷苦的地方之一Nuenen,当地的乡村有很多农民和织布匠。务农和织布都是非常艰苦的职业,他绘制了很多农民和织布匠的肖像,风格都是阴暗的hard paradise风格。
1885年,梵高在安特卫普接触到了日本版画。浮世绘明亮的色彩和平和的风格打开了梵高心中的另一扇窗。1886年,梵高到了巴黎,接触到了当时风头正劲印象派画风。大家都在画巴黎城市改建后的新市容市貌,而梵高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感到厌烦,到巴黎郊区的时候,他发现,明朗开阔的巴黎郊外,和浮世绘中的场景非常相像,他发觉自己找到了心目中的另一个天堂,一个不同于hard paradise的平和美好的天国,the soft paradise. 之后梵高的创作,就利用从印象派那里学习到的色彩运用(以及他自己的色彩创新),来描绘他心目中的soft paradise。
赞!
我记得以前看关于梵高的简单介绍,总是说他生前穷困潦倒,只卖出过一副画,死后画作却价值连城。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他身后,作品才被“正典化”了呢?
@爱狗却养猫 #2
关于梵高的艺术,其实并不是不被人欣赏。他当初去巴黎,是巴黎艺术圈子里的人请他去的,说给他提供展览机会。梵高的作品在巴黎的艺术圈子里是一直都被认可的。并且他刚一去世,就立刻被正典化了,一下子涌现出大量的回顾展,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
一般来说,正典化都是发生在艺术家死后的。就像天主教的封圣都是给死去的人封圣一样。因为正典化的过程需要时间,艺术家必须足够长寿才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到正典化的待遇,比如毕加索。梵高如果活得稍微久一点,就能看到他的作品卖出去了。
至于穷困潦倒,其实没出名的画家都不宽裕,好在梵高有个弟弟提奥一直接济他,衣食住行都还过得去。真正穷困潦倒的是高更。
@爱狗却养猫 #4
卖得好和正典化不是一个概念。
卖得好是市场行为,与艺术价值关系不大。一个得力的中介和经纪人就会帮画家拿到好价钱。有时候收藏家会出于投机目的(比如中国当代艺术近些年很夯)买一些作品。但这种行为是碰运气,很多年轻画家一时运气好卖了高价,但过一阵可能就卖不出去了。
而正典化是收到艺术专业人士的认可。正典化需要经过大型博物馆的展览(一次不够,要在几十年里连续不断地被策展),知名评论家的点评,收录进权威教科书,并一版再版,还要有专业人士为其撰写相当数量的专著。一般说来,被正典化的作品都会卖高价,而且因为正典化是不可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不会跌。
用演员和偶像明星来比喻可能比较好理解。“出名”的年轻画家相当于小鲜肉爱豆,片酬可能很高,但能拿几年不一定。如果演技不提高,很快就会糊了。而正典化的作品相当于老戏骨,业务能力受到业界肯定并得过影帝,有演技加持,片酬只会稳中有升,不会跌到哪里去。
@natasha #3
说到高更就必须谈到月亮与六便士了。 小说里的主人公真是惨,穷到快饿死地步也不为过,而他之前是股票经纪人,相比之下, 他对艺术的追求就更加显得珍贵。
梵高和高更, 虽然生前都不算特别出名,也比较穷,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一些画是master piece。
@electron8964 #6
嗯,月亮和六便士,有好几处写得特别动人,有飞蛾扑火的惊心。
说到高更,现在也有一些批判的声音,就是他的画里表达了白人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甚至可以说他本人其实是一个恋童癖,他在塔希提的妻子当时好像只有15岁(或更小)。
@natasha #7
这个批评我之前也转发过, 从纽约时报上看到的。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91122/gauguin-national-gallery-london/
对于这个我其实也挺矛盾的, 不过以后展出时给出一些说明,这比较好
@electron8964 #8
这些批评也是欣赏高更艺术的角度。欣赏也可以是批判地欣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