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球艺术”和“世界艺术”以及东方主义
先从一个现象说起:有的中国人喜欢说,某某国外艺术作品用了中国元素,我们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了,作为中国人我自豪!
艺术史有个术语叫world art,世界艺术。这个术语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等等。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在同一时空存在,并且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比如毕加索借鉴了非洲雕塑,梵高学习了日本版画,欧洲的洛可可风格学习了中国风元素等等。
这样看来似乎是不是好像世界大同,人间充满爱啊?并不是的。
如果艺术如此泛爱,那殖民者都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理性、法律、文明和科技,也是不远千里送爱心了。
关键在于你用什么视角去看。
对艺术的评论,有时代性。比如你现在用文革的阶级斗争观念去看社会,人们会觉得你的观念过时。对艺术的看法也是一样,也有时代性。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殖民史的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就是从world art的视角去看的。然而新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角度。1984年纽约MoMA博物馆的“二十世纪的原始主义”展,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展览。这个展览启发了对于世界艺术史的广泛思考,并催生了global art 全球艺术这个概念。
上图就是这个展览的一个场景,非洲艺术和欧洲艺术并列陈列。如果换成是中国艺术,估计某些国人就要自嗨了:中国艺术走向国际了,我自豪!然而,现实比你想的要冰冷。
比如《阿维尼翁的少女》这幅油画,其中可能出现了哪些非洲面具,就把那些面具摆在旁边。非洲艺术与欧洲艺术,在策展人的概念里,并不是平等的。即欧洲艺术是主体,非洲艺术不过是作为陪衬和注脚。策展人对于非洲艺术的起源、发展、现状,丝毫不关心,只关心非洲艺术如何给欧洲艺术作陪衬。
2018年,梵高博物馆也举办了一场”梵高和日本“的展览,其实策展思路与1984年一脉相承,将日本版画与梵高作品并列,说明某幅梵高作品使用了哪张日本版画。而对于日本版画自身的来龙去脉,无一字表述。
萨义德于1978年发表了《东方主义》一书,提出了东方主义这个概念。即东方并非是真实的东方,而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一个被西方所建构的东方。西方在18-19世纪盛行的中国风,日本风,西方18019世纪的浪漫主义题材中的东方形象,都是东方主义的一个体现。
抱有东方主义视角的西方人,将东方看成是一个浪漫化的,神秘的,甚至性感的,有异域风情的形象。典型的东方艺术形象多与女性形象有关,比如浮世绘中的艺妓,土耳其浴室中的裸女,苏丹后宫的半裸嫔妃等。不仅如此,他们眼里的东方还是静止的,几百年没有变化。多少西方人到东方来是为了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异域风情?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要么是唐人街上风情万种的神秘中国女子,要么就是会中国功夫的打女,只有这么拍才符合人们心中的东方印象。这种现象虽然在逐步改变,但脚步还是太慢了。
回到开头某些国人的自嗨,这其实是中了“大国叙事”的毒。
大国文化叙事作为“中国梦”的叙事的一部分,要强调国人的爱国主义,就需要说明这个国家有“多么值得你爱”。因此这套叙事除了经济富有和国力强大,还包括强调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越来越能影响世界,意在增强国人自豪感。至于中国艺术是不是那么强大,现实其实很骨感。就算中国图像元素被外国艺术家借用,中国水墨技法被借用(这种说法很值得推敲,水墨技法并非中国独创,西方用墨的历史也很悠久),中国美人被画在在西方油画里,陈逸飞的上海印象美女在美国的画廊里出售,又怎样啊?还不是在贩卖异域风情,满足了西方世界的中国想象而已。这个都要骄傲,简直是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
真正产生世界性影响并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舞台的,其实是不被中国政府待见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思想在国际权威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占的篇幅,已经不亚于其他任何国家的艺术种类。说要骄傲,应该以他们为骄傲。但中国目前没有一家官方博物馆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而土豪们一边喊爱国,身体却很诚实地收藏当代艺术,就跟他们一边喊爱国一边把孩子生在美国送到美国读书一样精神分裂。
给2049艺术专栏作家natasha点个赞
中国当代艺术能“产生世界影响”体现在哪呢?有那些西方艺术家是受到它的影响?
非常有意思,谢谢natasha老师。欧洲中心主义在主流文学、艺术中,毋庸置疑是存在的。
另,看到关于贩卖异域风情的部分,我就情不自禁想到张艺谋的颜色鲜艳的电影……我本人从来就没喜欢过他的电影美学,不知道为什么。
@electron8964 #1
过奖了….请多指教啊
@natasha #4
“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electron8964 #8
我对你的敬仰亦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natasha #9
回报你一个微笑:
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到abstract expressionist ,
https://www.moma.org/calendar/galleries/5117
比如 Jackson Pollock
@electron8964 #10
嗯嗯,抽象表现主义,二战后兴起的风格。Pollock的艺术我很喜欢,打破了传统构图方式(如三角式,直立式,对角线等),full-screen式的构图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他的艺术并不是随便在画布上撒几下就完了,颜料落在什么位置,如何交叉混合,如何布局,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他会试验几百次,才最后完成一副符合他构想的画。
他的作品完全没有figure。这也是抽象表现主义跟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在这个层面上,传统艺术可以说是figurative的艺术。
抽象表现艺术之前,西方艺术已经有了几百年的探索。14-15世纪的荷兰绘画中,Jeroen Bosch的绘画就已经打破了传统写实形象;17世纪伦勃朗晚期的作品已经开始在用大胆的笔触代替具体的形状勾划,英国的特纳也用朦胧模糊的笔触强调氛围和意境。19世纪抽象派和巴比松派因为在常户外创作,绘画必须很快,不打底稿,因此造型也越来越抽象,修拉的点彩派则把造型分解为一个个小点,进一步瓦解了造型艺术。后印象派的塞尚则被视为是现代抽象派的开山鼻祖,他的画造型刻意颠覆传统透视,为立体主义的出现打下基础。20世纪初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以蒙特利安和包豪斯学院为首的新造型主义,基本上承包了20世纪上半叶的抽象派。必须要指出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抽象派的扬名,跟MoMA博物馆以及其创始人Barr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随着大量艺术家逃难到美国,艺术中心实际上已经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但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当时的艺术界都想推出一种属于新时代的,代表战后活力的艺术。几乎同时地,美国推出了抽象表现主义,欧洲(阿姆斯特丹)推出了Cobra画派。这两个画派的特点有点相似,都是极度抽象和表现效果。Cobra画派的出现是主要推手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的时任馆长桑伯格(Sandberg)。
说到桑伯格,一定要歪楼说一下。此人经历非常传奇,本人是贵族出身,投身艺术界作策展人,神算般地在纳粹占领荷兰的两年前主张修建地下秘密仓库,在纳粹进入阿姆斯特丹前一天把几乎所有最珍贵的艺术品搬进地堡,保护了荷兰的文化遗产。二战时期加入本土抵抗组织抗击纳粹,利用印刷技能帮犹太人制作几千张虚假身份证,后来大量出现的假身份证遭到纳粹怀疑,他又炸毁了阿姆斯特丹公民档案室,让纳粹无法查证。后来这个传奇人物活到二战后,又力推了Cobra画派。
好,再回到抽象表现主义。有研究发现,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推动有关。当时美国也需要“大国文化叙事”,特别是能够与苏联力推的“社会现实主义”画风抗衡的代表美国精神的画风。于是CIA主导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即政府参与了该艺术风格的正典化。
尽管有政府力量推动,但最重要的是该艺术画风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否则再怎么推动也烂泥扶不上墙。
@natasha #11
看来下次有机会去博物馆时,不能在看到类似的画里离开, 😄
@natasha #5
关于张艺谋的电影,他早期的大红灯笼,活着什么的,还有些现代性的思想性,能够与当代观众呼应。后来那个《英雄》,就思想很陈腐了,只剩下大红大绿,看得出有点叫卖东方情调的企图。
早期的电影比较好是因为都有原作做支撑。《英雄》包括后来《十面埋伏》都是“原创”故事,张艺谋自己也参与编剧,于是(以我的偏见来看)一股陈腐土味马上就出来了。
我个人对张的审美实在不太认同。不是说大红大绿颜色鲜明不好,所谓雅俗也不全是颜色决定的;而是他的审美感觉非常地“浮”,喜欢搞冲击造气势,而缺乏了一种内敛的光泽。
21世纪都过了十来年了,福尔摩斯都变成卷毛了,各种数据分析高精尖武器都用上了,中国元素还是一百年前的老样子。
中共的统治其实给“中国元素”增加了不少内容。毛主义,文革,以后估计还有,GFW,数字极权。
@爱狗却养猫 #15
红高粱的时候,原著刘震云也是该电影的编剧,功不可没。
其实在西方美术史里,很多场面宏大的圣经题材活神话题材绘画,都是有顾问参与的。艺术家由于普遍上文化素养欠缺,很难参透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需要有人把叙事给他们讲清楚,帮助他们构思。顾问(有时候雇主也兼职顾问)是艺术创作链上的重要一环。
不是说大红大绿颜色鲜明不好,所谓雅俗也不全是颜色决定的;而是他的审美感觉非常地“浮”,喜欢搞冲击造气势,而缺乏了一种内敛的光泽。
同意。张的审美不高级。不管什么题材都搞冲击。并且滥用东方符号,自我物化。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那恐怖八分钟,几个穿东北被面超短旗袍抱琵琶的姑娘扭啊扭,吓死人了。北京奥运开幕式那个人海战术,场面挺宏大,但是感觉个个都是牵线木偶,看不到中国人作为个体的精神。
我个人是喜欢巴西里约奥运开幕式的时候,吉赛尔邦辰的出场,一个人的气势,横扫千军万马。
中共的统治其实给“中国元素”增加了不少内容。毛主义,文革,以后估计还有,GFW,数字极权。
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使用了不少毛和文革的元素,在西方很受关注。方力钧的大头画作为89后的玩世一代的代表,在西方很有市场,价格炒到很高,一时间引起国内青年画家的大量模仿。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另外一种刻板印象。2019年曾经有一场Uli Sigg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Uli Sigg是80-90年代在中国艺术界非常活跃的西方人,他的收藏就全都是有政治明喻或隐喻的。不是说有政治寓意就不好,但这也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政治化。而再下一代,如80后的曹斐,以及90后00后,不再需要靠政治寓意打市场,他们的作品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反而更深刻了,更能代表现实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海东 #16
如果你要想探讨材质本身的创新是否是艺术创新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一个讨论主题。
自古有来,艺术创作工具的创新,都会给艺术带面新的面貌。比如油画颜料之前,是蛋彩画。油画的出现给平面视觉艺术带来了全新体验。但是并不是说画油画的画家就没有创新了,都要归功到油画颜料发明人身上。
曹斐使用虚拟空间进行创作,和她使用哪家的工具,并不相互抵触。现代油画家不用自己制作颜料(虽然古代是要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用现成颜料制作出的艺术品的艺术性。
技术创新,与艺术家使用这种材料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是两回事。如果要颁奖,技术创新有一个奖,艺术表现有另外一个奖,相辅相成,但并不相互抢功劳。
@natasha #13 中国特色的赛博朋克,社会主义朋克。
@natasha #23
老师您好! 哈哈哈
@electron8964 #24
你就起哄吧….电子老师!
@natasha #25
老师您今天起这么早呢, 😂
@electron8964 #26
哈哈!电子老师您也挺早 :)
@natasha #27
早起好,最近阉狗太多,早起练习打狗棒法!
@electron8964 #30
说得有道理。
花了点时间catch up~
当你正儿八经发一贴讨论艺术的时候~那些只关心立场和阵地的人就都消散了~
有价值输出淹没在无价值的诡辩中实是痛心疾首~~
对那个高楼一条条的扫过,我得出一个结论,有个球的思想碰撞。
顶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