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怎么看待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

By 知乎时政精选 at 2020-03-16

https://www.sydneytoday.com/content-102011686305038

知乎, 三联, 今生, 免疫, 周刊


凌楚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麻醉科医师)

专业 已有 9 人赠与了专业徽章

2,57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职业相关:武汉疫情一线医生,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

一句话总结:旗帜鲜明地反对英国现行所谓“群体免疫”政策。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专业的事情最好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三联生活周刊的笔者显然在判断流行病防治策略、医疗资源配置上非专业,有重大纰漏。

防治传染病的三要素,国内初中课本里就提到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达到这三要素最重要的是什么?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在武汉,一开始也是寄希望于居家隔离达成以上两条,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在没有当局联防联控和强硬控制的情况下,居家隔离根本无法缓解疫情蔓延—病毒携带者的轨迹无法被有效约束、医疗挤兑在恐慌下迅速发生、疑似人群难以确诊导致感染症状加重。

悲剧的是,我们在意大利和英国看了遍重播。

不采取积极手段,仅依赖民众自身的“素质”去实现自我隔离,以及避免医疗挤兑,这是在考验人性。

考验人性,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况且,抛开“全体免疫”概念本身,面对任何一种流行病,不积极做检测、尝试诊断出感染者这一做法本身是荒谬的—这不是“疏”与“堵”的问题,这是医疗体系有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

文中采取的防治逻辑是:轻症不管,中重症收入院,集中医疗资源(大量呼吸机)挽救重症,根据抢救价值(临床配备三人评估小组)选择生存年限长的病人去重点配置医疗资源。

这个逻辑看似不错,和中国目前的轻症方舱、重症入院、危重症ICU很相似。

但在有临床治疗经验的人士看来,链条的前端存在重大问题—轻症不检测,如何辨别轻症?轻症不辨别,如何及时医疗干预防止滑向重症?未经辨别的轻症患者在无法“有效隔离”的情况下,会呈指数级地造成更多轻症患者,总患病人数爆炸。

而总患病人口一旦飙升,重症挤兑会立即发生。

作为在武汉一线呆了接近两个月的医生,我深刻了解COVID19重症端的惨烈。

夸张一点说,高居庙堂的欧美政要、非一线的防疫政策决策者,对COVID19的可怕是无法想象的。

这一信息偏倚注定会让人类付出巨大代价。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COVID19一旦进展到重症/危重症,后果就是九死一生。

这是我们插管病人的随访表(部分),可以自己看看,随访到第七天,还有多少人活下来。

这些都是命啊,活生生的命。

COVID19重症患者存在症状迅速恶化,病程急速加剧,导致全身炎症风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倾向。

COVID19 is not just a flu.

当你亲眼看到上着有创呼吸机、泵着升压药、做着CRRT(床边透析)、甚至上了ECMO(人工心肺)的病人还是走了,你就知道知道这个病有多可怕了。

而这个病人可能20天前,还是“轻症患者”。

所以英国的NHS有能力在10天内(就算病程进展时间的一半吧)保证这位刚刚出现症状的患者获得妥善治疗,防止他滑向危重症?

是的,这个病大多数症状轻,可以“自愈”;但对那些“运气不好”,在上帝的俄罗斯轮盘赌中不幸被标记为重症患者的人,这样做公平吗?

迅速发展成重症的患者不仅仅是老年人!看看34岁的李文亮,和29岁的夏思思!

当这样的病人数量超过当地卫生机构处理能力,妥善治疗基本不可能。

当总患病人口达到一定数量,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将突破天际—轻症时不干预(吸氧、抗病毒复制、生命支持/监护),重症时已经来不及了!

对COVID19来说,控制重症患者数量、防止重症挤兑的唯一方法是让总患病人口不失控。

防止总患病人口失控的唯一办法,是有效控制传染源。

什么是控制传染源的手段?积极检测、强制隔离。

很遗憾,目前英国的政策,这两点都没做到。

最后,对一个医生来说,没有什么人道主义,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让更多人活下去,有尊严的活下去。是人道主义的一切。

知乎时政精选 at 2020-03-16
1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473072

知乎时政精选 at 2020-03-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