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闻实验室及其会员计划?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会员计划 介绍 http://newslab.info/about/
我的理解是它是个比政见更平民化的收费内容推送服务,目前依托微信平台传播,每周推送某个主题下的3-4篇文章。这里是他的往期推送目录,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目录 https://github.com/Jeanny328/Newslab/blob/master/catalogue.md
从过往内容看,新闻实验室完全回避了今年的香港、贸易战等敏感话题。
从目标受众来看,新闻实验室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知识分子等人群,跟 @逻辑思维 打算办的类政见栏目的目标用户重叠度较高。
想在本论坛作个田野调查,特邀我观察到的符合新闻实验室目标受众的用户回答,在不考虑身份泄漏等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根据其公开的往期推送内容, 你是否愿意花钱成为新闻实验室的会员?
@小二 @Merlin @xyz @BE4 @汉娜怎么说 @懦夫斯基 @逻辑思维 @讀立 @无名 @pincongguancha @天神九頭鳥 @说我想说的
也欢迎其他未点名用户回答。
如果你认为我分析的受众并不准确,如果你对主贴中的陈述有任何不同意,欢迎批评指正。
希望回答者能简要阐述自己对新闻实验室内容价值的判断,以及自己是否会选择成为会员的原因。
感谢各位!
请不要滥用提醒功能
取了“新闻实验室”的名字,内容却没见到什么新闻,以输出观点居多。这些内容,本来应当在【事实性报导】完成后再进行,用以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没有事实,就讨论社会议题,容易陷入想象。象牙塔不是个褒义词。
会员可以获得什么?前沿解读,资源推荐,深度分析,社群互动,抽奖
新闻实验室的解读和分析有什么竞争力,并没有解释清楚。解读和分析什么,也没有说清楚。方可成作为体制内出来的人,解读党国新闻政策,会很有竞争力,然而看起来他并不打算用含糊其辞规避审查,而是从开始就不去讨论可能引起审查的话题。
有红线的深度,其天花板,大约只到十年前的南方周末为止。定价300元,似乎与报纸价格一致,然而这家新媒体的信息量是否能够追上一家大报,尚且存疑。
再说受众,对于学生来说,其定价似乎偏高,除非老方打算依靠人脉,请新闻系的老师们宣传,以为人师表的权威吸引学生付费。既然推荐语里提到“中文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内容”,那么有必要把受众在【是否翻墙】这一维度上做出区分。这一部分,可以直接参考2楼pincongguancha简单粗暴的结论。
从内容到定价,显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想做出叛逆者的姿态,却不敢触碰风险。
祝愿它能够发展顺利吧。
我是坚定的海盗党,不为内容花一分钱
顺便说一句,墙内实名购买内容,我说得刻薄一点,不是五毛就是套。(当然这个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往期内容推送的主题很接近一虎一席谈。
介绍说是突破信息茧房,结果却像是个付费版微信公众号。
而且它所面向的群体可能比它自己说的还要窄;我不怀疑你们的深度和专业性。
但一个新闻学的媒体从业者,他的朋友圈其实大概率也是类似你们推送的内容。可能自己的朋友圈都不看,却还要付费订阅你们的内容,而且还不确定你们内容是否对口,感兴趣。
我不觉得他们愿意花这个钱。
我很看好啊,就好像财新坚持收费一样,在欧美,付费保证信息质量的服务多了去了。你不屑只是你自己不是他的目标客户一样。
@小二 #13 最优质的信息,需要资金保障运营,不管是订阅费用,还是定期捐款。然而我们无法推论说,需要用户付费的一定是好的,甚至不能说,好的一定是用户付费的。用户付费模式并非保证质量的充分条件。
新闻实验室似乎没有试读内容,我们目前也只好通过其目录推测其内容。至少在我看来,其目录展示的内容,很像是纽约时报、纽约客等媒体三五年前的标题,再“和谐”一遍。墙内外信息差与中英文信息差是否值得付费,可能是另外一个话题。目前能翻墙出来的各位,大概不是它的目标用户。
涉及到政治、经济、新闻等领域,必然要面对墙内越发严酷的政治审查。无视言论控制,不意味着言论控制对内容质量的影响不存在。在党国言论控制这头大象存在的情况下,利润、质量、安全,三者不可共存。政见、端点星、新闻实验室,刚好构成了不可能三角形的三种示例:
政见选择了质量、利润(墙内运营带来的关注度和收入),放弃了安全,最后被强制关闭; 端点星选择了质量、安全,于是关注度比较低,也没有便捷的盈利方式,要靠社区慢慢地用爱发电; 新闻实验室仿佛希望三者兼得,可惜这是个虚假广告,选择了利润和安全,就必然要牺牲质量。
结论是要向端点星项目发起者告白 :)
“从过往内容看,新闻实验室完全回避了今年的香港、贸易战等敏感话题。”
那算了,我喜欢敏感话题,一点都不敏感,那还有什么自由乐趣吗。
老實說,所謂新聞實驗室裡的內容在港台、歐美媒體行業其實很稀鬆平常,也很大眾化平民化,不過方可成把它包裝得逼格很高的樣子。不禁讓人感嘆西方社會普通的平等對話,到了中國就成為劃分地位的象徵了。
#4 网络新规生效之际,回来看看几个月前的讨论,恍如隔世。
@懦夫斯基 #28
亲爱的朋友:
见信好。
我是方可成。这几天,我在墙内平台和大家彻底失联了,幸好还有这个防失联邮箱和大家联系上。
很多朋友发来邮件表示问候和支持,我难以一一回复,在此一并谢过大家!在这封信里,我会解答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
2020年2月29日晚上8点多,我的微信公号“新闻实验室”被永久封禁。3月2日下午5点左右,我的豆瓣和知乎账号被永久封禁。
此前,2019年12月5日,我的微博和B站被永久封禁。
这些平台的封禁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并非因为我发布的某一则内容违规而进行处罚。
那么,封号的原因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能:针对我个人的诽谤构陷和恶意举报。
恶意举报我的人是谁?我并无具体信息。能够想到的线索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微博上的一些民族主义大V时常@我进行攻击,每次都会引来一批谩骂我的人;最近,我写的文章惹上了一个自媒体公司。
我有一个梦想,人人拥有优质信息,那么我必须从自己做起。我在互联网上的发言,一直力求为信息环境做些正面的贡献,不论是点评热点事件,还是普及媒介素养,我都尽量做到理性、平和、持正、有理有据,也一直谨慎地注意边界。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讲道理。讲道理的人,却会被当做毒草拔掉。
随随便便就能扣帽子、编造个罪名就能将人打倒的年代,并未真正离去。
我希望大家能从我的个人经历中,继续追问和反思,想想我们到底希望拥有一个怎样的社会,并为之努力。
去哪里看我的内容?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往期内容,可以点此查看备份。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正常运行中,会员通讯正常发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此加入。
至于今后其他公开的新文章,会通过本防失联邮箱向大家不定期推送。
我会继续制作视频内容,发布到我的YouTube。
Telegram粉丝群刚刚开通,点此加入。
为了让更多朋友了解到这些渠道,你可以随意转发这封邮件,包括截图转发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也欢迎邀请还没有进行失联登记的朋友通过这个链接登记邮箱。
我的心情还好吗?
有人说:你一定很难过吧,辛辛苦苦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平台,说没就没了。
难过、愤怒,这些情绪当然都会有,我们也必须保持愤怒,不要麻木。
但是,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说到底,我写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这些文章能够影响到一些人,能够为我们的信息环境做些贡献。在你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传播中,这些文章已经获得了新的生命,它们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新闻实验室这个公号的封禁而消失。
昨天上课时,一位学生说起《云图》。她说她想到星美451,虽然被处死,但她的声音流传下去,只要有人听到,就会有人去思考、去行动。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每一桩恶行,每一桩善举,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你怀疑这样的影响是否太小,《云图》里还有这样一段对话:
- “值得吗?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过是汪洋大海里的一个水滴。”
- “没有水滴,哪来的汪洋大海?”
我写的文章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和过人的技巧,无非是耐心地讲一些常识。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能做。
大家现在没法通过新闻实验室公号看到“XX事件中的媒介表现”了,但是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公号也可以写这样的分析;大家没法在新闻实验室公号看到分析假新闻和分享媒体食谱了,但是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的人也可以来做类似的事情,这个人说不定就是你。
这不仅是“可以”的事情,也是“必须”的事情。为了让这个社会不再付出不必要的惨痛代价,为了不把我们珍视的世界拱手让给破坏者,我们必须将获取优质信息的理念传递下去。
所以,请不要停止我们的实验。
方可成 2020年3月3日
就笑笑不说话
新闻实验室的内容太囿于媒体技术了,光谈技术却有点忽视环境,吸引的都是刚进入社会有新闻理想的迷妹们。多读读小说或者社会人类学著作,更能培养观察和感知力,比知道个最新的媒体概念理论有用,或者去学个代码或者其他语言吧。我已经订阅了端,再看一些外媒的报道,就足以了,也不想太关注媒体。太阳底下无新事,看太多信息焦虑,我300块宁愿打赏支持一些喜欢的中文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