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香港人嗎?求證這篇文章的真實性。

By roes8025 at 2019-11-26

內地人對香港有幾個看法,目前看來並不准確,需要重新認識.

1、大部分香港人符合內地定義的“愛國愛港”,屬偏藍一方。

香港人是愛香港的,但與內地人理解的“愛國愛港”、一國兩制的理解、港府和北京的關系,政治核心價值等,都有很大不同,稍展開討論,就能發現雙方差異。如非常嚴格地按照內地定義,則大部分本土港人可被劃至“泛黃”大陣營。

共産黨的傳統是群衆路線,團結大多數,把大部分人理解爲朋友。這可以是統戰策略和目標,但不能僅據此來分析和理解眼前情況。

2、香港人存在一個反感黑衣暴徒的沈默大多數

香港成年人不喜暴力,不喜城市被破壞,更不希望看到“攬炒”。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很多人生活受到影響,也能感受到基層經濟被傷害,對暴力更加厭倦和抵觸。但他們不滿的對象往往不是暴力的年輕人,而是港府和港警。他們的邏輯是看“因”,而不看“果”——他們認爲是港府/港警的問題造就了今天的局面,應爲此負責。他們處在定勢思維閉環內,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如不嘗試進入他們的思維,肯定也無法理解他們,並可能就形勢産生錯判。

3、香港人看到黑衣人暴力行爲的反應和內地人一樣

香港有100至150萬“適齡”年輕人,壓倒性絕大多數支持運動,且很多認可激進方法,貢獻了大多“勇武”參與者。他們的父母有200、300萬人。加在一起即300、400萬人,構成了這個700萬人(其實並不大)社會的一半。本地中老年港人看年輕人的角度其實有點像看自己的孩子。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爲什麽年輕人被逼成這樣?政府必有過錯!香港人認爲他們的年輕人是自己的下一代,是香港的未來,年輕人不懂事,行爲背後一定有社會原因,對他們還是要寬忍,要有解救之心。香港人把這種態度視爲友愛、同理心。他們將不滿都落在港府和港警身上。這和內地人“暴力就暴力”的看法不太一樣,比喻的話,好比我們看自己家的孩子和看陌生人家的孩子角度可能不同。李嘉誠說“對年輕人網開一面”,“他們是香港未來的主人翁”應當也是這種情緒驅使。

我們可以先把是、非擱置一邊,看看本地人切入問題的角度。

4、大多香港人對運動的總體看法和內地人接近,我們要爭取團結大多數人,並且爭取團結大多數人並不難

一段時間以來,筆者看了一些民調(盡管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缺陷),也有機會與一些本地人交流,對香港基本盤有個大致判斷:香港人口740萬人,排除未成年人、75歲以上老人,再加上因經濟條件可能不能參與任何社會調查的有大數150萬人,剩下能夠表達政治意見的大數600萬人,其中

15%爲本土派/激進民主派

35%爲溫和民主派

40%爲中間派,不願稱自己爲黃或藍的;

10%爲明確的親中/建制派

600萬人的15%大數是90萬;香港20-29歲年輕人大概100萬,加上35歲以下的就是150萬。考慮到激進派和本土派大部分是年輕人,所以可以大概這樣理解:大比例年輕人都把自己歸于激進派、本土派。

35%的溫和民主派則是恐共、反共的基本盤。他們接受一國兩制,不追求港獨,但希望擴大香港自治,可以被定義爲廣義的“脫中派”。

這兩個群體加在一起就是50%,占掉人口的一半。處在今天這個角度,這部分人在政治上爭取、團結的短期難度比較大。

1950-1960年代,北京對香港的統戰是基于左翼意識形態,以香港的産業工人爲抓手。今天是後冷戰世界,全球到處都講民粹認同政治;香港産業工人群體更不複存在。香港的泛民派認同的是西方價值,內地對他們統戰,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缺乏“抓手”。

再看40%的“中間派”。40%的中間派,如果嚴格按照內地人的標准,可以屬于“泛黃”或“可疑的藍”。他們的特征是:

1)並不反中,擁護一國兩制

2)大多數同情五大訴求,特別同情一些特定議題(例如反修例、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港警),對港府及特首普遍有負面看法;

3)堅持非暴力原則,壓倒性絕大多數不同意暴力作爲抗議手段;

4)與深藍/內地人觀感不同,他們多少認爲港警也過多適用了武力;

5)很少或基本不出來參與政治活動,對政治不敏感、不關心

這40%是香港的主流民意和基本盤。雖然上面這個劃分是按人口而非年齡的,但可以估計這批人以中年和年長者居多,他們的子女可能就參與到了運動中。

這一合計,就是90%的人群。這裏不含包括少年兒童。香港14歲以下年輕人大概是80萬(大數)。如果這些人以後也培養本土派/激進派,代際影響下,香港將離內地更遠。

所以,只有約10%的人看法和內地看法高度一致(針對暴力行爲、對警察、對五大訴求等的基本傾向)。這是大的形勢。深藍基本盤可能只有10%。這裏並不包括一些法律上尚不屬香港人的“港漂”。

泛民的50%很難拉攏,核心還是40%的中間派。如果我們把對內地有一定好感、親近感,支持一國兩制根本原則,但只是與我們在五大訴求、對特區政府的擁護態度上存在差異的人算進來,較易團結和爭取的可能占人口20-30%。這些人年紀較大,工作大多隸屬基層經濟(如藍領)、與大陸聯系較廣。

如不進行分析,泛談團結大多數的話,不但意義不大,且可能還會掩蓋問題和矛盾,喪失工作重心。

5、泛黃的話就一定反對北京、抵制一國兩制

如果真按內地標准來,那可能把香港八九成的人歸爲泛黃。其實我們看香港的口號可以發現,除了年輕人普遍排陸外,整個市民運動的口號和政治訴求總體指向本地,圍繞港府、港警、港鐵展開,並沒大規模反中、反一國兩制的示威。中間派以及一部分泛民其實是常年積累的對政府及建制派的不滿,在這次運動中總爆發。

如果北京與港府換一種方式相處,一方面支持一國兩制的建制,一方面又不一定要無條件擁護特區政府的政策,並對港府提進行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甚至良性的公開批評,那反而很有可能會獲得本土港人的好感,並反過來給港府施政以更大的正面壓力。

同樣,建制派除了政治上支持一國兩制之外,核心是要聯系團結群衆,要代表群衆利益,要從民生政策上切實對港府提出有益的批評,而不是讓本地人覺得其完全與港府綁定,以及維護自己既得利益。

目前的情況是,因爲北京始終支持特區政府;特區政府及建制派又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十分脫離群衆,本土港人就把建制派、既得利益者、港府和北京打成一個包來反對。對北京一反對,內地就會感到主權/一國受到威脅。其實,中央也許稍和港府劃清一點距離,把自己的重心落在香港市民,代香港市民提點港府,問題就解決了。

6、香港問題的根源就是經濟問題、民生問題

經濟民生肯定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對此問題,本地知識分子、國外觀察家也有討論,不同人各執一詞,但內地人更易從經濟民生決定論看問題。一發現香港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就推斷說香港的問題來自經濟民生問題。

其一、經濟民生問題可能是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其二、經濟民生問題和許多其他問題,包括認同問題、政治意識形態問題已經層層包裹,不可分離。用經濟民生問題不足以解釋香港現在的問題。

美國情況類似。特朗普的基本盤是面臨嚴重經濟問題的“白屌絲”——美國的産業外移及自動化使得他們丟掉了工作;美國的金融化使貧富差距極大加劇。他們把經濟矛盾歸因于1)中國和西班牙裔移民;2)不再代表他們利益的民主黨(成了維護少數族群的政黨);以及3)脫離群衆的華盛頓政客。

“白屌絲”認爲特朗普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特朗普可以爲他們制約中國、反移民、反穆斯林,整治華盛頓、不在其他國家浪費資源,這都讓白屌絲們興奮不已。雖然他們的頭號問題是經濟問題,不能說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盤是民生政治。

經濟/民生問題是香港的尖銳問題,但本土港人認爲港府和建制精英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他們發起的其實是一場基于本土民粹主義,反對本地精英的運動。北京如果無條件支持具體的港府官員和政策,就會被他們認爲是問題根源,當然也就會順勢抵觸北京。

7、香港群衆在亂局中會逐漸看清局勢,團結起來維護香港的安定團結、穩定繁榮

這個說法認爲,群衆對持久運動會逐漸不滿,把矛頭指向示威者,團結起來反對他們,止暴制亂。結合前面分析可知,這種看法有些樂觀了。筆者在運動初期也有過類似看法,認爲群衆們會對運動厭倦乃至反感,站到運動的對立面去。如果港府不幹預,群衆甚至會自發組織起來。目前看來,這樣的事情在短期內很難發生。

——大量市民把矛頭對准港府,認爲如果暴力持續、經濟衰退,問題出在港府而不是示威者。部分政府官員應引咎辭職;

——經濟和社會情況越糟,他們對港府意見越大,如果建制派只是維護港府,而不是找角度批評港府,他們也會反對建制派;

——如北京繼續支持現在的港府,他們會對北京和制度有更大不滿

願意團結起來的深藍只是香港的少數派,表達聲音可能會遭到各種威脅和攻擊,故選擇緘默。在很長時間內,香港的大多數都只會期待港府解決問題。包括一些深藍,對港府也存在很大不滿。如果港府不能止暴制亂,不能提出強有力的政策,則社會積怨會進一步加大,更多的人會變黃,而非變藍。這是香港運動的關鍵一環。

8、內地經濟好了,香港人自然會認同內地

香港人抵觸內地的原因之一是香港之前經濟優越,內地現在迎頭趕上,資源湧入香港,讓香港人從優越變爲自卑。給許多香港人帶來的其實是抵觸情緒:

1)單程證,被認爲是輸入“低素質”移民,攤薄香港本土人價值,並加劇香港人福利資源爭搶;

2)自由行:被認爲是搶占本地資源,且一些大陸人表現出素質問題,讓香港人不滿。自由行其實是一種旅遊業過度開發的問題。北京本來是支持香港,但香港應用過度,管理失當,不堪重負;

3)優才:即內地人與香港人在學術機構及精英就業崗位的爭奪。香港人往往不是內地人對手,引起焦慮和不滿。

再看台灣,台灣人有因大陸的經濟發展而增加對大陸的認同麽?沒有。台灣的本省人沈醉于自己的政治制度,執迷于獨立,他們對大陸的經濟發展並不予理會。民主爲台灣人提供了某種“虛假希望”或精神鴉片,讓他們對制度的可能性充滿希望,他們認爲,這種制度優越性是GDP所不能換取的。而對大陸認可,且與大陸有經濟聯系的台灣藍營會用腳投票,幹脆直接從台灣搬到大陸生活。

香港一樣,與內地有直接經濟聯系的人並不多。大多普通市民是在本地經濟內的。內地的發展反而會讓他們感到恐懼和抵觸,擔憂內地對香港的影響,這反而觸發他們更進一步追求自治,籍此捍衛自己的“高等華人”、“高等制度”的身份認同。他們把香港的相對衰落歸因于香港仍然不夠西方,而不是中國模式的成功。

中國對港台之向心力,不僅需要經濟文明支持,還需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政治文明,並通過深入人心的宣傳,讓港台接受這種政治文明。

9、香港經濟和社會運行面臨崩潰及不可承受之狀態

香港衰退、“爛港”的敘事其實低估了香港社會運作的“韌性”——盡管城市存在暴力,基層經濟遇到問題,但香港社會絕大部分都在努力正常運行。似乎一切都未發生。對于內地來說,最關心的其實是香港的金融市場。一旦金融市場出現危機,危機將傳導至內地,産生重大風險、連鎖反應。迄今,香港金融市場照常運轉。中國的離岸金融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此爲慶幸之事。

從這個方面來看,這所城市也體現了極大的隱忍和堅強。雖說香港存在現代社會各種心理病,但大多現代社會也都有各種毛病。香港確實有其特點,畢竟還是中華民族同胞,對黑衣暴徒和偏激的年輕人批評之余,還是嘗試深入這個城市普通人的內心世界,不說認同,至少形成一些了解。

這裡, 實性, 人嗎, 篇文章,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