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二)——周秦之变
语音识别:视频链接
第一节 周秦之变:三千年前的大变局
孔子生活的时代就是东周,春秋战国的这两百年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这个变动可以说是晚清以前中国最深刻的一场变动,所以很多人说,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甚至一直到现在,中国出现的是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什么叫三千年未有呢?就是说这以前有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大变了,那么几千年以前还有一次大变是什么时候?基本上人们都认为就是从三代到秦以后,大家知道我们49年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就把三代称之为“奴隶社会”,秦称之为“封建社会”。那么孔子因为是反对秦制主张周制的,所以就被扣上了一顶帽子,叫做“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派”,说他要开历史的倒车。
那么实际上弘扬孔子的人,其实也是注意到孔子对现实的不满,但是他们当然是用另外一种价值观,他们认为孔子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有名的社会的良心,一个伟大的批判家,它的特征就是代表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对抗社会弊病的良知,讲的简单点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讲的公共知识分子的那种角色,孔子的弟子子思有一句名言,所谓的“恒言君之恶者为之忠”。意思就是说真正忠诚于道统的,这里我要讲,他讲的忠显然不是指的忠君,是忠于我们的道统。忠于道统的人都是要“恒言君之恶者”,就是老是要批评现实的,批评当局的,老是要批评君主的不对的地方。这个就是所谓的“恒言君之恶者”。那么为什么要“恒言君之恶者”呢?就是因为当时这个事件,乃至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孔子,乃至后来的孟子,感到痛心疾首的,认为是很糟糕的,讲的简单点就是当时发生的这个事件,我们把它叫做“周秦之变”,对于“周秦之变”,社会各界有很不一样的看法,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而这个“百家争鸣”中的确有两家,它的立场是最鲜明的,一家是坚决捍卫周制,反对秦制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一家是主张抛弃周制,推进秦制实现的法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讲“儒法斗争”,如果是在这个时代,应该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节 历史不是按进化论演进
实际上称赞儒家的和反对儒家的,称赞孔子的和反对孔子的,其实他们几乎主要的几点都是基于这个事实,就是孔子是不满现实的,所谓的不满现实就是不满“周秦之变”,他要捍卫“周制”,抵制“秦制”。那么有些人哪怕就是从,有些人从所谓的社会形态发展,认为后面的肯定是要比前面的要先进,因此孔子这么做就是所谓的“复辟倒退”,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即使你不要讲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有一些人干脆什么社会形态并不讲,但是他只讲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是所谓的进化论者。那么这些人往往也会对孔子持批评的态度。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他就是一个不太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但是他是相信进化论的。因此他对“老是讲过去比现在好”,所谓的“今不如昔”,所谓的“厚古薄今”,他是很不以为然的,他曾经塑造了一个文学形象,来讽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些传统的捍卫者,这就是所谓的“九斤老太”,据说这个人老认为现在的一切都不如以前,甚至连婴儿一出生就比以前轻。她说我们那个时代,我们以前那个孩子一出生有九斤重,现在那个孩子越来越轻了,只有六斤七斤了,所以她很不满意,认为现在是越变越坏了。可是说实在的,如果我们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我们从正义的角度,我们就不一定会认为现实一定比过去好,未来一定比现在好。因为所谓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黑暗向光明发展的,这样一个单线发展的说法实际上是既没有逻辑的支持,也没有史实的支持的。
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和时间序列相反的这种变化,或者说今不如昔,或者说未来不如现在,而且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的很多追求进步,我这里讲的进步不是时间序列上的进步,而是价值判断上的进步,讲得简单,所谓进步就是追求更好,很多追求更好的运动实际上往往是以复古的方式来提出来的。最简单的就是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我这里要讲可能大家也知道“文艺复兴”这个词,我认为是翻译的很糟糕,因为文艺复兴本来的含义,它和文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词的拉丁词原词实际上就是“复古”的意思,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复古,什么古呢,就是复希腊、罗马。他们认为中世纪很糟糕,他们认为“现在”,就是他们所生活的中世纪很糟糕,把那些好的东西都破坏了,因此他们要回到希腊、罗马去,绝不只是以画画的方式回到希腊、罗马去,大家知道达芬奇,米盖朗迪罗这些所谓的文艺复兴的有名的人,好像现在给人的印象都是所谓的文艺,或者说都是美术,实际上当然不是,文艺复兴其实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罗马法的复兴,包括很多政治观念的复兴,包括亚里士多德他们著作的重新传播等等,实际上就是大家想要回到希腊、罗马去,绝不仅仅是在美术上回到希腊、罗马去。那么这个所谓的复兴或者说复古,也是以时间序列上的倒退或者说谴责所谓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今不如昔来为形式的。但是谁也不能说文艺复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而且大家也知道没有文艺复兴很可能就没有中世纪以后那个灿烂辉煌的近代文明。
因此我们不能说孔子他说秦不如周,当然孔子不能直接说秦了,因为孔子还没有活到秦,但是孔子总是认为这个变化是很糟糕的,他要恢复三代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给他扣一个所谓的“复辟倒退”的帽子。
第三节 周秦之变是古中国最深刻的变化
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不管你持什么立场,也不管你怎么定义从周到秦的变化,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周秦的确是发生了晚清以前中国最深刻的变化,变好变坏我们姑且另说。大家知道我刚才已经讲了49年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说那叫作从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而且他们又有一个说法,说封建社会后来是长期停滞的,一直到近代都没有什么变化。严格地说来,,那也就是他们实际上仍然是承认晚清以前的一次大变化就是“周秦之变”。因为封建社会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没有变。
而如果按照儒家的说法,其实也是这样的,儒家的说法就是三代是盛世,是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后来就不行了,到了后来大家追求小康好像都很困难了。那么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那当然更是“礼崩乐坏”不像话了。孔子后来晚年很灰心的讲,这个中国没救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这个没救了,我要坐船到海外去做移民去了”“乘桴浮于海”。他离世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之悲观的,那么孔子以后的这些人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历史观,一直到晚清,当人们追求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以这样的语气来叙述的,就是说这种东西以前我们三代就有了,只是后来秦以后就被破坏了,你看现在我们追求这个东西就是要恢复三代的好东西。比如说“公天下”,说秦以后就是“家天下”,那么我们现在要追求自由民主共和宪政,那都是为了恢复“公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传统,所以这个时期的确是发生了变化。
第四节 周秦之变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周秦之际的确是发生了变化,可是这个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这里我要讲很多人谈到周秦之际变化的时候,他们不管对这个变化给予什么样的命名,比如说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有人认为这是从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但是他们也注意到所谓的中国的西周,所谓努力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族对另一个族的征服,所以他们说这叫宗族奴隶制或者说叫宗法奴隶制,他们认为秦是打破了这个东西。那么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西周时代是一个宗族部落时代,大家都是只关注自己本宗族、本家族、甚至本家庭的利益。那么到了秦始皇就变成大一统,国家富国强兵,举国之力来从事战争。严复就说这个变化是一个从宗族社会向军国社会的演变,我后面就要提到在严复那个时代乃至一直到抗战以前,包括整个新文化运动时代,军国和军国主义,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来指责日本的词,曾经是一个人们提的很多的词,而且是褒义词。也就是说我们要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军国,走向军国主义,而且“周秦之变”就被认为是实现了这个过程或者说把这个过程实现了很大一部分。
那么还有一些人认为周和秦都是所谓的封建社会,那么所谓的封建社会在他们看来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宗族基础上的,叫做宗法封建社会。另一种是建立在产权基础上的。认为秦始皇以后通过商鞅变法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些人就不再是以宗族的身份,而是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来取得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说,这是从宗族领主的封建制变成了地主的封建制,,但是我们现在不去管这些扯不清的问题,我们只要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他们不管怎么命名这个变化,他们都很强调西周时代是一个族群,或者说血缘共同体起着重要作用的时代,这个血缘共同体就是所谓的族。有些人说这叫宗族,有些人说这叫家族,有些人甚至说这叫氏族,但是不管宗族、家族还是氏族都是一种血缘的纽带,这一点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到了秦,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就被破坏了,有些人说那是用经济上的产权关系来取代了,这就是所谓的地主制。还有人说这是用政治上的暴力关系来取代了,这就是这些人强调秦的专制。讲的简单一点,,如果我们打一个比较通俗的比方,西周社会或者说是三代,好像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大家庭,是由长辈或者所谓的长老按照家庭伦理来进行统治的,可是到了秦就不一样了,到了秦,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就是从长者政治变成了强者政治,或者用儒家的话讲叫作从“王道”变成了“霸道”。
第五节 “王道”原本和“王权”无关
这里我要讲所谓的“王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要望文生义的讲有国王就是王道,其实如果真的要讲King,这个世界上有King的地方很多,秦始皇以后虽然“王”的称呼变成了“皇帝”,但实际上还是王权。但实际上所谓的“王道”不是这个意思,大家知道古汉语中讲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如果从词源的角度讲,其实都是来自血缘关系的,大家知道古汉语中所谓的王、公、侯、伯、子、男,这些概念后来成为政治上的等级,但是最初大家想想他是不是都有家庭中的尊上下尊卑这种含义呢,所谓的“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公公,所谓的“伯”就是伯父,“子“就说儿子,“男”其实也是儿子的一种变称,所谓的王、公、侯、伯、子、男实际上最初的起源就是血缘家庭中的长幼尊卑,这个“王”其实本来在古汉语中,最基本的含义其实就是祖先,或者说活着的祖先,因此你的祖父往往就被称为王父,就是你这个向上延伸的祖先中最老的那一支。
那么所谓的王道,讲的简单一点其实当时真正的含义就是尊老之道,就是重视长幼尊卑,就是大家都听家长的话。长幼尊卑,非常有序,既有上下之分,大家知道那个是没有什么自由平等可言,如果要讲自由平等真的是没有,但是长幼尊卑又是在一个家庭式的氛围里头,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东西,那么这就是所谓的“王道”。可是到了战国年间“王道”就不施行了,大家施行的是“谁的拳头硬”,“有枪便是草头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就是靠暴力了,于是儒家痛心疾首认为是“王道”就变成了“霸道”。
把些很锐利的观点说得让人接受得了,真是功夫。
绵里藏针,马列毛共只是霸道。:)
在我个人来看,进化论在常识上不被承认,一个小孩子从小长大,他也没变,形体变了,思想变了,但你不能说“他”变了,有一些东西是无论你的现象怎么变,都是不变的,这个东西在古代实际上叫“一”。
现代人没有这些基本的思维方式,一个东西现象变了,他就跟着也变,以为变来变去才是规律,实际上就整个颠倒了。
家庭关系尊老,在古代和现代实际上也是常识,一个小孩子他不能懂得在社会的残酷,家长会教他如何应对各种事物,他也没有必要搞阴谋诡计谋害自己后代,因此,这就是一种人道伦常,所以,尊老从来就不是问题,各个国家也都是尊重有经验的长者,表现上他们叫贵族。古今中西都是通用的。
现代社会已经非常反常了,这就是我的结论。
国家是来自于人道伦常建立起来的组织,这样组织有三个层面:人出生的,家庭;要想谋生,人就要搞分工合作的行业组织;第三个就是保护人这些伦常的正义,也就是有着国家正义的组织。
无论哪一层,只要反过来就都不是那个东西了,家庭你斗我我斗你,家不家,行业你吃我我吃你,也就无法生存,国家不能维护正义,当然也就成了国家主义的反人类活动,其结果必然是分崩离析解体,没有其他的可能。
就某些单一问题来说,如单说什么宗法组织,有很多人反对这个东西,这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家庭本来就存在,母亲看孩子就是比别人的孩子更好,这种是正常的事情,因此没有可能反对血缘伦常。应该想想反对的理由都是怎么来的,这些理由真的可靠吗?这是思考的开始。
秦晖的东西作为打打基础了解了解,还是不错的,但真正思考要自己去做,别的没有路。